全球首发重磅消息!北京亦庄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科技盛宴
当人工智能与马拉松赛道激情碰撞,一场震撼人心的科技盛宴即将在北京亦庄拉开帷幕。4 月 13 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这里鸣响发令枪,6 支参赛队伍的机械跑者将与人类选手一同站在起跑线,在长达 21.0975 公里的赛道上,展开一场耐力与技术的巅峰对决。这场由北京市体育局、经信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是对机器人技术的严苛 “压力测试”,更是北京亦庄向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迈出的重要战略步伐。
机械跑者亮相,接受实战检验
3 月 28 日晚,在北京亦庄,6 支参赛队伍进行了首次公开路测。身高 1.8 米的 “天工” 机器人率先登场,其研发团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通过优化具身运控系统,让它的步幅远超同类产品,最高时速能达到 12 公里。紧接着,体型小巧、身高仅 1.2 米的松延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出色的灵活性,其自主研发的关节驱动系统支持快速转向和复杂动作,就像活泼好动的孩童。上海青心意创科技的参赛机器人则着重进行足底适应性测试,在 6 公里的测试路程中,对上下坡的稳定性以及算法的优化空间展开验证。
不过,测试过程并非一路坦途。“天工” 机器人在跑到 6 公里处时,左脚踝连接件突然断裂,好在保障团队迅速行动,5 分钟内完成换电并让机器人重新起跑,最终 “天工” 以 2 小时 52 分完成首测。这样的意外恰恰凸显了赛事的严苛程度:参赛机器人要在 21 公里赛程中多次进行换电或接力,每次换电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最终成绩会综合完赛时间和换电次数来评判。赛事副组长王国林表示:“我们要对机器人的通行能力、能源效率和算法进行全方位考核。”
攻克技术难题,挑战极限
这场赛事如同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 “铁人三项”。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刘维亮指出,参赛团队需要突破三大核心技术难题:一是续航与动力方面,要开发一体化关节和轻量化本体,优化仿生足底设计,并实现电池快换技术,以满足长距离奔跑需求;二是智能导航,机器人在高速奔跑时必须具备动态避障能力,这依赖于高精度定位和实时路径规划算法;三是稳定性控制,要解决连续运动中关节过热和重心偏移问题,确保在复杂路况下也能保持平衡。各参赛机器人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天工” 机器人借助 “一脑多机” 平台,实现雪地攀爬和通过百米级台阶;松延机器人通过仿生关节设计,达到类人运动的协调性;上海团队则专注于足底传感器和地面适应性算法。这些技术在实战中的检验,将为具身智能的发展积累宝贵的数据。
亦庄:产业生态与创新沃土
北京亦庄之所以被选为赛事举办地,源于其深厚的机器人产业根基。这里是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所在地,汇聚了智同科技的国产 RV 减速机、“天工” 机器人的 “慧思开物” 智能平台等核心技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强调:“这里既是技术的发源地,也是产业的试验田。”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区内已建成机器人柔性制造平台、国家检测评定中心等基础设施,再加上全域人工智能之城的建设,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真实场景进行验证。优必选创始人周剑评价道:“亦庄的政策优势加速了实验室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赛事推动产业发展
这场赛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范畴。通过人机同赛道竞技,主办方构建了人机协同的安全范例:7 个补给站不仅提供电池更换服务,还配备了安全监测设备;独立的铁马隔离赛道设计,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探索人机共处的新模式。正如参赛机器人要适应复杂路况一样,赛事本身也在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 —— 从能源效率到故障应急处理,每个环节都在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积累经验。更具前瞻性的是,今年底亦庄还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田径、足球等近 20 个赛项。这种 “以赛促产” 的模式,有望催生新的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创新中心的魏嘉星表示:“这 21 公里的赛道将成为技术进化的助推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2025年3月17日,比亚迪举办了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暨汉L、唐L...
在今日召开的2022年度海南辖区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上,海航控股回...
,据路透社报道,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WatchfulTechnol...
,LG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42英寸C3OLED游戏电视,首发到手价...
汉DM-i冠军版也好,汉DM-p战神版也罢,都将领衔中国品牌完成...
5月21日,“一汽丰田智能电混技术发布暨新卡罗拉上市发布会”在珠...